科大開發新型人工複眼技術 低成本兼高靈敏度
革新機械人視覺 促進無人駕駛與搜救工作
范智勇教授於學術期刊《科學機械人》發表的研究獲選為期刊2024年5月號(第9卷90期)的封面文章。封面展示了盜虻複眼(左側)和針孔複眼(右側)的合成圖。
(左起)范智勇教授及三位共同第一作者:博士後研究員周宇博士和孫梽博博士、博士生丁宇宬。
針孔複眼及其整合組件的示意圖和圖像。
針孔複眼系統的成像能力展示。
針孔複眼系統的目標定位和無人機動態捕捉功能展示。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的研究團隊最近成功研發了一個新型人工複眼,不僅於小範圍區域的靈敏度較市場產品高出兩倍以上,成本亦更低。新技術有望革新機械人視覺系統發展,並可提升機械人的導航、感知及決策等能力,為人機協作開拓更大的商業應用與發展潛力。

這個創新系統模仿生物複眼的視覺功能,應用範圍極廣,例如可以配合無人機,協助提升其於灌溉,或災難事故現場偵測搜救等工作的效率和精準度。而高靈敏的人工複眼亦能更廣泛及準確地偵測並連結毗鄰的機械人,促進機械人或無人機群的合作。長遠而言,人工複眼技術將能有效提升及改善無人駕駛的安全性,亦可加快智能化交通系統的應用,推動智慧城市發展。

新型複眼的研發由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和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范智勇及其研究團隊領導,標誌著仿生視覺系統領域上的重大進展。一直以來,機械人專家參照昆蟲複眼這種具有廣闊視野和動態捕捉功能的特性,利用可變形的電子設備,為機械人製造人工複眼。然而,基於變形過程的複雜性和不穩定性、幾何形狀的限制,以及光學元件與探測器單元之間潛在的不匹配狀況等技術問題,透過這種方法製造的複眼系統,較難整合到如機械人或無人機等自主平台。

范智勇教授團隊利用新材料和結構開發的針孔複眼視覺系統,正正是為解決這些問題而設。系統具備多個特點,包括一個內置的半球狀鈣鈦礦納米線陣列圖像傳感器、能擴大成像視野的高像素密度,以及一個利用3D打印的無鏡片針孔陣列。這個陣列的布局可任意定制,有助調節入射光並消除相鄰小眼(即複眼的獨立細小組成部份)之間的盲區。這個針孔複眼擁有超廣闊的視野,而且由於具有良好的角度選擇性和在單眼及雙眼配置中的寬闊光譜響應,它能夠準確定位目標。團隊把這個具有動態捕捉功能的複眼安裝在無人機上,成功地實現了對移動四足機械人的實時動態捕捉。

范教授解釋:「複眼設計的優勢在於簡單、輕便和低成本,雖然它不會完全取代傳統相機,但在某類機械人應用中,例如近距離編隊飛行的無人機群,具有理想的發展潛力。隨著未來進一步縮小器件尺寸,以及增加小眼數量、成像解析度和響應速度,這類設備將在光電子和機械人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作為仿生光電子學的知名學者,范教授熱衷於將實際應用與大膽想像相結合。2020年他成功研發了全球首隻具有三維視網膜的球狀人造眼,是次複眼研究標誌著他在視覺和機械人系統領域上的又一突破。

這項研究工作已於國際頂級期刊《科學機械人》上發表,更獲選為當月的封面文章。博士後研究員周宇博士、孫梽博博士和博士生丁宇宬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范教授為通訊作者。
 

關於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https://www.hkust.edu.hk/) 是國際知名的大學,致力推動創新教學、卓越研究及具影響力的知識轉移。科大著重為學生提供全面及跨學科的教學,於《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排名榜2024》中排行第三,並有12個科目躋身《2024年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全球50強,其中「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科更位列全球第10,為本地大學之首。此外,科大在全球大學就業能力排名中,一直位處全球首30名以內,反映畢業生極具競爭力。在研究及創業創新方面,逾八成的科大研究,於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最新的「2020研究評審工作」被評為「國際卓越」或「世界領先」水平。直至本年六月,科大成員共創立了1,747間至今活躍的初創公司,當中包括10間獨角獸企業和14間成功退場的公司(上市集資或被併購)。

范智勇教授於學術期刊《科學機械人》發表的研究獲選為期刊2024年5月號(第9卷90期)的封面文章。封面展示了盜虻複眼(左側)和針孔複眼(右側)的合成圖。
(左起)范智勇教授及三位共同第一作者:博士後研究員周宇博士和孫梽博博士、博士生丁宇宬。
針孔複眼及其整合組件的示意圖和圖像。
針孔複眼系統的成像能力展示。
針孔複眼系統的目標定位和無人機動態捕捉功能展示。

科大團隊研發AI模型 能協助減少全球農田氨氣排放達38% 有助達成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科大團隊研發基於液態金屬的電子邏輯元件 成功模仿捕蠅草的智能捕食機制 為「具身智能」的發展帶來新啟發
科大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首度利用人工智能為阿爾茲海默症作早期風險預測